作为一名产品经理,分享几点心得吧:
任何互联网产品都要实现从0到1和从1到100的过程,而无论是1还是100,本质不过是用户数、日活跃度、用户停留时长。
他们都可以用一个词形容:流量。
有了流量,就有了一切可能性。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互联网公司,即使每年巨额亏损,也能够拿到一轮又一轮的投资,甚至实现上市。因为他们有足够多的用户流量在,后续的变现(利用流量来挣钱)就是迟早的事。
游戏是流量变现最快的方式,其次是电商、广告。
以前国内还存在各种红利,比如智能手机普及度低、网速慢、互联网人口低,所以当这些指标开始爆发式增长时,各种产品也跟着大潮流实现了流量的激增。
然而目前人手一只智能手机、年轻人甚至农村青年都会上网的情况下,依靠人口红利来实现流量增长就不现实了。
所以,阿里才开始在春节主推父母亲情卡(老年人口还存在一些红利),而抖音和头条也不断瓜分着用户的上网时间(用户总量固定了,就只能从每个用户那里多攫取一些注意力了),从而实现对微信的逆袭。
注意红利不是没有,是越来越微小,小的你不容易发现 大的红利很明显,明显的像个陷阱。
以前大部分传统行业的人,都认为互联网的成本是低的。10年前的确如此,所以早期在PC和移动互联网投广告来获取客户的传统企业都吃了一波红利,然而市场的手迟早会把这之间的价差给拉平,今天基本已经走到了这一阶段。
所以,以前都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上做广告,而今天已经是各种互联网产品跑去电视台、商城、甚至地铁去做广告了。以前还是各种电商,比如两年前火爆而今天已经凉了的聚美优品,而今天则是快手和抖音瓜分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的冠名权。
原因无他,不过是那些企业的市场部门测算后得出结论:在互联网上投搜索、开屏、信息流广告的获客成本,还不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上让何炅念几句话来得划算。
正义会迟早但是永远不会缺席,在互联网行业,那些不可明说的权力寻租和灰色地带也永远不会缺席。
曾几何时,阿里收入最高的不是高管、高级工程师,而是淘宝和天猫的运营人员。在产品刚刚搭建、制度还未跟上、而用户和商家又处于激增的时期,像“淘宝首页的推荐位置”这类稀缺资源,却往往掌握在最普通的运营人员手中。
今天的首推位置给这家店还是那家店,影响的流量上百万,直接影响商家销售额甚至上千万。
你说那些卖衣服、卖食品的淘宝店家,会不会拿出几个点的销售额去疏通疏通?
这种操作,是不是在传统行业早已司空见惯?
唯一的区别,只是掌握稀缺资源的人的身份差异了。
当然,这种寻租是很容易被弥补的制度漏洞,因为普通的运营人员何德何能可以拿到如此特权。
企业的掌权者发现了这些疏漏以后,随便出个规章制度、或者仅仅把审批权上移一两个层级,就能解决问题了。还不能解决的,就直接诉诸法律、杀一儆百。比如下面的新闻:
那些电商平台的腐败很容易理解,我把某家店“推荐”到首页,其营业额自然就成百倍暴增了。现在短视频很火,背后也有流量和人工推荐的机制存在,你说我把某个网红的推荐权重调高一些,那他的粉丝涨得更快,这是否算腐败呢?
再深想一下,如果这里面的机制,并非 “某个网红和某个运营人员”之间发生的勾搭,而是“某家经纪公司和某个节目制作平台”之间的勾搭,那会是什么情景?
同样一场节目,同样几个高颜值、能说会唱的小鲜肉在一起做节目,完全可以通过各类剪辑、拼接、附上字幕加以引导的方法,去引导几千万观众的观感。
我想让王二狗显得无脑和天真,想让张翠花表现得心机且小气,同时把李铁柱塑造成老干部、有思想的人设,这些恐怕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
但是,这算权力寻租吗?
互联网有个好处,就是数据量极大、数据源极多。
日活不好看,可以说月活;
月活不好看,还可以说用户总数。
做了一个项目,虽然对最终的产出毫无帮助,甚至是负面影响,但是如果:
最后的产出 = A*B*C*D*E
那总能找到一个指标,比如C,是增长的,此时我就可以大肆渲染指标C的重要性,然后把这个项目吹嘘成无比成功。
这都是互联网公司里产品经理们的拿手绝活,当然最好还要配以一手好PPT,才能说得领导心花怒放,然后顺利升职加薪。
当然,这个思路还只是“适当美化”,没有到“骗”的程度。何为骗?
在以前的广告业,有一句话很经典,“我知道我永远有一半的广告营销费是浪费了的,但是我不知道哪一半是浪费了的”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,我在电视台、报纸、地铁上投了那么多广告,确实让产品销量提升了,但是肯定有一部的广告费没有起到作用,而且我不知道哪些广告没作用,所以该浪费的还得浪费掉。
本来以为到了互联网时代,各种数据追踪得到了,我就能精确把控营销和转化了,把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了,然而,聪明的国人又发明了“水军刷量”这一神器。
你说我花10万块广告费,投放一个阅读10万+的公众号,然而这10万的阅读量有9万都是刷出来的假阅读,我亏不亏? 而且公众号请水军刷量的成本才几百钱,却可以多拿甲方几万块的预算,我刷不刷?
其实,甲方也不亏。哪怕你是投钱的甲方,也不过是个打工的,只为讨领导的芳心。领导看到自己公司的软文有了10万阅读,也开心得很,谁管你是不是刷的。
再说领导也得和股东交待嘛,数据好看,会议上说出来大家都其乐融融开开心心的,多好呀。
再说股东也得和投资人交待嘛,投资人也得拿着数据去割其他的韭菜嘛。
再说说从业人员吧。以前可能大家还觉得互联网行业代表着青春、激情、有热血、高收益、扁平化,但时至今日,很多巨头公司已经成长得体量巨大、组织臃肿。
当曾经20多岁的年轻人都在公司里成长到30多快40岁,成为总监、经理、老油条的时候,不似国企、胜似国企的企业氛围也都逐渐显现出来了。